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消费者的护肤知识得到迅速提高,每个消费者都希望找到安全、有效的护肤品,同时也开始追求护肤的本质——效果,于是就有了“成分党”的崛起;大家纷纷琢磨起成分表、试图从中识别某款产品的成分、含量、以及有效与否等等信息。
在以往的成分表标识中,成分按含量由高到低次序排列,1%以下含量的成分可随意排列顺序。也就是说1%以下的成分,你并不能判断它们的具体含量,以及是否有效。但在2021年,有关部门又出台了新规《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》,对成分标识有了新的规定:
以0.1%含量为界限,护肤品添加成分含量≥0.1%的,标识在“成分”中,≤0.1%的含量,以“其他微量成分”标识。
这一举措,让迷雾重重的产品成分表含量区分更加简明易懂,护肤品虚假宣传的机会越来越少,产品有没有效果的客观依据更多,对成分党来说无疑是好事。
然而,也有部分人因此陷入了误区,认为:
在“其他微量成分”一行里的,就是一堆用来宣传产品用料多,实际功效微乎其微的成分。
首先,这个理念是错误的,我们一定要明白一个道理:
小于0.1%的添加成分并不代表无效。
影响一款产品有效与否的因素有很多,可以大致分为核心成分、成分搭配、吸收渗透、包材等几个方面。
· 核心成分
核心成分决定了产品的主打卖点,是商家宣传的重点,也是消费者最喜欢了解的内容。在很多消费者的认知中,核心成分含量越高,效果就越好,其实并不完全正确,部分成分的添加含量过高,反而有可能导致刺激、敏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骤增。
像德国MBK臻颜抗皱系列中核心抗老成分:肽类,虽然在原料中有效物含量很低,但往往只需几个点(百分之零点几)的原料添加量,就足以产生紧致抗衰功效。即使在配方中添加20%以上的原料,也无法满足成分表上实际成分含量大于0.1%的要求,对于功效的增色也微乎其微。
· 成分搭配
皮肤本身是一个精妙而平衡的系统,并非所有问题都能依靠单一成分解决,而是需要各种成分之间的协调搭配、精巧配合,才能相得益彰,实现更好的护理效果。
比如紧致肌底液中,就采用了VC+VE的抗氧化组合搭配;只有VC的情况下,肌肤的抗氧力能提升两倍,只加VE也只有两倍,而VC和VE加在一起,却可以提高至4倍!
紧致肌底液就是靠着这些0.1%以下的微量成分,通过专业组合配比,让产品功效发生倍数的提升,不仅改善肤感、提升效果,还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性价比,为消费者带来福利。
护肤品配方成分并不是含量越高,效果就越好,巧妙的组合复配,反而会产生1+1>2的效果,这恰恰是“成分党”非常容易忽略的部分。
· 吸收渗透
不管哪种成分,都需要保证成分能够足量、切实地渗透进肌肤内部,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功效。有很多效果出色的成分,即使含量再高,也会因为分子量过大,而被角质层阻断在外,只能停留在肌肤表面。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,有的品牌商家会采用酒精软化角质,提高渗透性,但这种方法对敏感肌或不耐受的肌肤会产生一定的刺激性。
德国MBK运用「纳米微脂囊渗透技术」提高产品的透皮吸收率,这项技术将活性成分包裹进脂质微囊中,快速渗透,靶向释放,且不会对肌肤产生任何不适感。这一技术已在紧致肌底液、微脂囊保湿凝胶等多款产品中添加。
· 产品包材
合适的包装,除了传达品牌理念、方便消费者日常使用,还要做到避免包装和内里的活性成分发生二次反应,而影响活性成分的功效性。
很多抗氧化类成分具有易氧特性,如果产品包材是透明瓶身,很容易就会被光线和空气氧化,失去活性,影响护肤效果。因此,聪明的品牌商家会采用真空遮光的瓶身包材,确保成分效果始终如一。
影响功效的因素那么多,产品成分表还有了解的意义吗?
成分表是理解产品特性和功效诉求的基础,还能帮助我们在选择产品时避开雷区,因此还是有必要去了解的,但不必盯着“0.1%”这个分界线;成分的添加含量并不能代表产品的全部,因为产品功效并不单单取决于某一成分的含量,还取决于成分之间的相互配伍、技术等等;因此,要客观地看待成分含量,不能唯成分数字论。
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对于护肤品来说,效果是检验它的最高标准。
德国MBK专业护肤建议,以产品的使用体验和实际效果为判断基准,更多去关注自身肌肤对于产品的切实感受,有没有效果,你的肌肤都知道。